朱瑾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牡丹花色分子生物学”。今年7月,她毕业了。进入实验室前,朱瑾穿上实验服,在这里,她就是一个研究者。Monday的T恤是她自己选择的,周一代表着活力。
朱瑾生于古镇婺源,是中国儒学大家朱熹的第39代世裔,她自幼受徽州重读书氛围的熏陶,家教严格,品学兼优。平日里,她穿着实验服,在实验室中与各种复杂的仪器和试剂作伴。
2014年,朱瑾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毕业,由于对“国花”牡丹情有独钟,她毫不犹豫选择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深造,研究牡丹花色分子生物学,而研究课题就是“牡丹花瓣上丰富多彩的色斑形成的分子机制”,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其复杂的课题。图为朱瑾培育的牡丹花。
植物所的很多实验室都培育了用于各项研究的植物材料,实验人员对这些视如珍宝。朱瑾每天都要打理她自己栽培的植物,浇水并细心呵护。朱瑾的研究需要从带斑牡丹花瓣中筛选可能对色斑形成起作用的基因,通过克隆、转基因等得到转基因植物,最后通过不同指标的测定来初步验证基因的功能。
她在培养室发现两颗受污染的转基因无菌苗,由于环境保护不到位,培养基上长了杂菌导致好不容易分化出的烟草苗无法再培养。她说,这是实验中常有的事,有时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毁掉长时间的心血。
但这也只是她课题中的一小部分,虽然所有的实验内容都可以用短短几句话来描述,真正做起来,需要付出多年青春,并且实验一旦失败,需要从头再来,所以来不得半点马虎。
朱瑾正在悉心照料她自己培育的转基因烟草,看着它们长势良好,非常高兴。但无法在毕业前看到它们开花,又有一丝遗憾。马上要毕业了,谁来帮助她照料这些“宝贝”?她有些担心。
在三年的研究生涯中,朱瑾少了些少女常有的生活姿态,安心做一个在实验室潜心研究的女学霸。快要离开实验室,学妹抓住机会请教了她几个专业问题。
除了复杂而繁琐的基础科学研究,她还曾大胆地尝试把这北国富贵之花带去江南,带到她美如仙境的家乡婺源。她遍寻婺源山谷良田,从牡丹之乡菏泽购苗,执着地开始了牡丹试栽培实验。由于牡丹并不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南方,所以在婺源栽培,有很大的难度。图为朱瑾种下牡丹苗木。
三年过去了,她种植的30多个牡丹品种,20多个芍药品种几乎全部成活,她自豪地说,“我在婺源有个小小的牡丹园”。
然而今年6月下旬,老家婺源发生特大水灾,古镇被淹,朱瑾接到家中电话时格外紧张,担心家里受灾,也担忧那些珍贵的花苗。
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每个投身于科研的学子都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朱瑾常深夜才从实验室离开,摸黑回宿舍,有时甚至通宵奋战。毕业前一天,她还在实验室工作,出门天色已黑。
尽管专注于科研,但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她爱好众多,她很喜欢中国古典民乐,研究所内环境优美,工作之余,朱瑾喜欢在园子里的池塘边弹一曲琵琶。
书画也是她的一大爱好,她从家乡带来特制的布鞋,空闲时在鞋上创作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将爱好融入生活。
手绘完成的精美布鞋,她也会送给实验室的小伙伴。
出于职业热爱,看到路边盛开的野花,朱瑾也会忍不住驻足观察花瓣上的色斑。
朱瑾的导师非常认可她的专业能力,希望她能留下来读博,把牡丹花色斑的研究进行到底。虽然舍不得实验室和自己的课题,但朱瑾有自己的打算,她说:“结束了几年紧张的科研生活,我想先给自己放个假,再认认真真的考虑未来”。图为朱瑾的毕业照。
熟悉的实验室,就要告别了。这幅铅笔画,是朱瑾自己画的牡丹,她擦了擦灰尘,放回原位,算是给学弟学妹一个纪念吧。
转瞬三年,朱瑾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面对人生的岔道口,她还有许多选择。虽然难免有些困惑、疑虑或是纠结,但这位美女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还是信心满满。
评论0